关于姑苏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调查与思考

【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7-05-10阅读次数:12816  】

                                    

                                         区政协经科委工商二组  陶红梅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已紧迫而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人口快速老龄化引发的矛盾不断增加,且已由老年个体向老年群体扩散,由单个家庭向整个社会传导,由养老问题向经济社会发展渗透。我们深深感到,养老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它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既是重要问题,也是紧要问题,必须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为此,我们对姑苏区养老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
      一、姑苏区老年人口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姑苏区常住人口95.2万,其中户籍人口73.44万。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20.8万人,占户籍人口28.3%。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36647人,占老年人口的17.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之城市发展和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新建小区入住率不断增加,我区老年人口已呈现快速增加态势,预计至2020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达到30%以上。也就是说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老年人。我区老年人口基本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户籍人口28.3%,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这么多的老人必然要给经济、社会和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提出多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是高龄化趋势明显。我区高龄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高龄人口生活自理能力差,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更需要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
      三是空巢、独居老人增多。随着家庭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削弱。老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愿和子女住在一起,而是选择单住或独居。
      四是养老服务需求多样。老年人的需求在不断呈现多样化,层次性,特别是对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依赖性越来越高。
      二、我区养老服务事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姑苏区自合并成立以来,针对新形势下城区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我区提前筹划、充分准备,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要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进“银龄乐”养老实事工程,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市场为主导、信息为辅助的姑苏养老服务格局。
      一是虚拟养老模式全部覆盖。我区“虚拟养老院”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专业化服务为核心、规范化管理为保障、职业化培训为依托,开创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全新模式,成为苏州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虚拟养老模式已实现了姑苏区范围全覆盖,服务人群除市定援助对象外,已扩展至全区所有80周岁以上老人,服务老人总数达26000人/户,并实现对周边区市的服务输出。2016年1-9月,各级财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运营补贴等形式,共计投入约820万元。虚拟养老院运营8年来,累计服务老人达95万人次。
       二是日间照料网络全区铺开。我区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通过利用新建小区养老服务用房以及购置、置换和租赁等方式调剂社会资源,建设和改造一批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和助浴点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目前,我区共建成1个中央厨房、49家日间照料中心、147个助餐点和10个助浴点。其中,已有26个日间照料中心委托社会组织运营。今年,我区共为6家楼层较高且不具备升降电梯的日间照料中心配备了老年人爬楼机,为10户高龄老人家庭改造了室内无障碍设施。 
      三是养老机构管理全面规范。2015年起,我区养老机构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型向开放性、从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的转变。通过制定各类管理细则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大力推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全面落实优惠政策,推动民办养老机构规范发展。目前,我区共有养老机构28家,其中民办护理院9家,床位总数5574张。今年,在全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多次多部门联合检查,全区28家养老机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极大提升,居住环境、安全环境极大改善。
      四是医养结合模式全力推进。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承担起对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支撑,实现社区内各类老年群体基本医疗服务的全覆盖。目前,全区共有6家养老机构已完成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在老年人健康管理方面,我区采取渐进式的推进策略,计划于2016年末,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100%。
       三、我区养老服务事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尽管我区养老工作开展了有益探索,初步建立了养老服务体系框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场地资源紧张。根据省、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所有社区需建有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日间照料中心是综合性的养老服务场所,需要较大的运营空间和场地,而古城区的空间资源紧张,要开辟符合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的场地难度较大。同时,助餐点的性质决定了其数量要远远大于日间照料中心的数量,要想进一步扩大助餐点的覆盖范围,也需要寻找新的场地资源。
      二是养老服务人才匮乏。随着“虚拟养老”模式在全区全面覆盖,服务人群不断扩面,由托底型向普惠型转变,人员数量与有需求老人数量之间有较大缺口,并且居家养老专业服务队伍人员流动频繁,尽管采取了适度降低招收标准、增加福利待遇等措施,但服务人员依然紧缺。另外,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缺少相应的岗位配置,没有社会化运作的日间照料中心及助餐点往往是社区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增加了社区的工作负担。
      三是专业型养老社会组织缺乏。目前我区有各类涉老社会组织598家,但是,数量的充足难掩短板问题的严峻,我区的涉老社会组织服务范围偏重于老年人精神关爱和文化娱乐活动。在政府职能承接中,很大一部分是专业为老服务,这些职能对于社会组织的要求是服务性、专业性、长期性,现实情况是,这一类社会组织正是目前我区最缺少的。
  四、进一步发展姑苏养老事业的对策思考
  1.要完善硬件设施,扩大养老服务供给。要着眼老城区场地资源紧张的实际,落实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和配置标准,明确建设计划任务,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互融开放和资源共享,为不同阶段老年人提供全周期、梯度式养老服务。要健全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积极引入专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社会力量,兴办、运营好或管理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助餐点、助浴点、护理站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助行等居家服务,打造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活圈。要积极推进适老住区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2.要重视人才建设,建强养老服务组织。随着养老事业的发展,对服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设立科学的职级评定体系和考核标准,逐步实现从业人员的规范化、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想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水平。要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为其步入正轨,进入良性循环创造条件。要继续引进管理规范、实力雄厚、服务质量好的养老服务组织,并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要提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指导经营者按照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搞好定岗、定员、定责,合理分配用工,激发内部生机和活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经营创收能力。要提高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指导经营者抓好服务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养老服务管理、护理等学习,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要建立奖励竞争机制,科学制定完善养老服务机构考核评比标准,建立奖励机制,加强养老机构之间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评比,对开拓创新、勇于探索,做出突出成绩的要给予奖励,促进全区养老服务水平整体提高。
      3.要创新管理模式,激发养老服务活力。要坚持公办民营、民办公助。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积极探索走民营化的路子,让更多的民间力量进入,打破原来由政府单一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的局面,实现社会福利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根据不同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异地养老、度假养老、以房养老、企业养老、自助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要想办法让老年人有事干,除了干自己的事,还要参与到养老工作中来,让老人在干事中主动养老,而不是无所事事“被养老”。通过创新养老模式,让老年人真正达到养身、养心、养脑相统一。
      4.要营造养老氛围,凝聚养老服务合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赡养老人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像古时候那样时时“堂前尽孝”,但是养老尊老的传统不能丢。尽管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把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但仅靠法律保障是不够的。根本之策还在于加强全社会道德重构,在全社会形成尊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尊老养老,主动领养孤寡、伤残、空巢老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要切实加强老年人协会、老年文化建设和尊老、敬老、爱老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家庭赡养的基础作用以及老年人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